气垫船,一种可以升离水面,实现高速航行的船,它在军事、救援、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956年秋,时任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顾懋祥教授和青年讲师恽良开始气垫船的研制工作。
那一年,顾懋祥在苏联顾问乌沙柯夫那里,得知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很多国家都在研制气垫船。气垫船的概念,最早是在1716年,由挪威科学家威登柏格提出的。之后,很多国家都不惜耗费巨资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但始终都没有成功。
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同时面临着严酷的安全局势,国家的海军装备急需壮大。尤其是当时国民党军对大陆频频骚扰,台海地区随时都可能发生战争,如果我们可以尽早研制出气垫船,对我国的海军,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作为军事院校,研制新型船舰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于是,顾懋祥和恽良带领科研团队,开始进行气垫船的理论设计。没有任何借鉴和经验,他们凭借超乎想象的努力与执着,经过半年多的研发,1957年的春天,终于成功制作出了气垫船的模型。
不过这还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船模还需要进行许多的试验,在试验的时候,一个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他们的设想是用船带着模型跑,但船在高速前进时会产生波浪,这就影响了模型的数据测试精度。当时,顾懋祥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用水翼艇做牵引,因为水翼艇达到一定的速度后会离开水面飞起来,这样就可以解决牵引船行进产生的波浪问题。
这个方案果然奏效。接下来又是无数次的试验,1958年初,他们开始真正进行气垫船的建造,命名为“33号艇”。同年7月,气垫船建造成功,被运到松花江进行试验,7月30日试验时又出了问题:船上断掉了一根轴,试验失败。
因为8月1日彭德怀总司令要观看他们的试航,试验人员不眠不休连夜将气垫船修好。试航的时候又出了一个小插曲,机器没有发动起来,经过了一番调试后,气垫船终于开动起来,加速后船身从水面浮起,试航成功。彭总司令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对今后解放台湾、克服登陆作战困难意义重大。”
1959年7月12日,是一个既紧张又兴奋的日子。“33号艇”从旅顺的羊头洼飞驰至旅顺西港,全程16海里,最大时速37节,并成功抢滩登陆。军事工程学院1959年8月1日报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记载了“33号艇”在旅顺长航试验成功的时间是1959年7月12日。据相关报道,世界第一艘气垫船,由英国科克莱尔发明,1959年7月25日海上试验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全程25海里,平均时速13节。因为保密的需要,“33号艇”试验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对外发布,“33号艇”长航试验成功的时间比克莱尔的试验早了13天,“33号艇”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
海军工程系1960年3月16日写给国防科委的《关于4吨喷气快艇实验艇(33号艇)实验工作的报告》中写到:33号艇研制组已完成了喷气式登陆艇的技术设计,该艇的主要性能为,排水量26吨,最大航速80节,可运载一个登陆排,建造如此高性能的登陆艇对海军来说是令人振奋的,也为现在的抢滩登陆利器——气垫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哈军工人就是以这种“瞄准尖端、猛攻尖端”“敢为、必成”的创新精神,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筑起一道道屏障。
1958年,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形式非常严峻,能在渡海登岛作战中高速飞越敌方滩头阵地,载人抢滩登陆的气垫船,是注定要严格保密的,研制者自然不会为世人所知。而顾懋祥、恽良、刘文龙、张天元、张长福等科研人员在气垫船研发上所取得的成就,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供稿:李宏 满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