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携妻带子远涉重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用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为新中国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奠基作出贡献。据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中心”提供的原苏共中央档案统计数据表明,1952年-1960年来华技术专家共9313人。自1952年,苏联专家在学院筹建、组织编制、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工作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苏联专家与哈军工的创建
筹划。1952年是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年,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武器装备和技术的落后与敌军形成鲜明的反差,新中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的需要愈显迫切。
1952年3月18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6月3日,粟裕向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呈送了《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的报告》,并代周恩来草拟了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的函》,随后,中革军委召回在朝作战的陈赓出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学院开始筹建。7月,苏联政府派出以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瓦·依·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顾问团,协助筹建军事工程学院。8月初,在陈赓的陪同下,苏联代表团先后赴上海、南京、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等地,参观了中国的陆、海、空军军事学校,以及有关国防工业单位,共同研究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各种条件,并形成了《苏联专家奥列霍夫等关于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诸问题的谈话记录》(以下简称《谈话记录》),更加深入具体地研究制定了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规划。
论证校址。在《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中写到,“为求得工业技术的帮助和学习的便利,院址拟设哈尔滨,柯托夫同志已和东北军区首席顾问研究过,认为设在该处较好”,苏联顾问团在对校址的考查中,提出校址选取应具备的条件:一是邻近现代国防工业及工科大学;二是距国防前线较远;三是有较集中及适合教学要求的房舍。从哈尔滨的历史形成、国防工业基础、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办学条件等因素看,较考查过的其他城市,其与苏联都有更紧密的联系,因此苏联顾问团倾向于学院建在哈尔滨,这与中央选址不谋而合。
确立办学类型。《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中提到:“曾经两次和副总顾问柯托夫同志研究,咸认为有即着手建立军事工程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较各特种兵自办技术学校更经济)藉以培养军事工程技术干部之必要”,苏联顾问团考察后,在《谈话记录》中指出:考虑到由于缺乏教授和足够的专门干部,不可能在最近开办几个专门高级军事技术学院,目前应开办一个联合的工程技术学院,学院办院原则就是准备在各系的基础上将来发展成为各兵种的专门学院(如航空工程学院、炮兵工程学院)。事实上,学院的创办模式,正是按照苏联顾问的意见,将其建成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设置学科专业。学院的综合性决定其专业设置与单兵种学院不同,采取了按兵种设系、按兵器设专业的方式。苏联顾问在《谈话记录》指出:军事工程学院专业应根据在工程技术方面能保证现有特种兵平时与战时的需要,设置包括航空系、海军系、装甲兵系、炮兵工程系、工程技术系5个系23个专科,其中:航空系分为航空工程、电气与特种装置、无线电技术、航空兵器、机场建筑和气象六个科;海军系分为水文航海、舰炮、水鱼雷、通讯观测和造船五个科;装甲兵系分为坦克、汽车两个科;炮兵工程系分为步兵炮兵兵器、弹药炸药、射击指挥仪、雷达和火箭炮五个科;工程技术系分为机械工兵、筑城、建筑、电器机械和道路桥梁五个科。1953年学院正式成立时的学科专业设置除个别科的名称调整外,没有实质的改变。
《谈话记录》中,苏联顾问就前三年学员招生的总数及第一期学员各系各专科的招生人数做了明确,就办学主体(干部、教员)和办学条件(教材、教育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如苏联顾问提出选调老教师时可从全国的高校中抽调优秀教师,基础课可由政治合格的非军人教师任教。选用教材要与国内大学接轨,还需“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国内无法找到的教材应设法到苏联订购”,“实验室建设规格要高于一般大学”。这些建议,对于学院的筹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苏联专家与哈军工的教学
帮教。哈军工的教学工作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迅速走上正规的,各系所开设的专业大都聘请了专家。从1953年—1960年,包括学院(部、教授会)及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导弹、防化兵各系共请苏联专家141人,在哈军工的第一个教学周期(1953年-1957年),来学院的苏联专家最多,达119人,随着新建系或增设专业的需求相应聘请了苏联专家;兵种专业技术含量高、涉及学科广、专业设置多的系,所聘请的苏联专家数量较多,如海军工程系和空军工程系。哈军工各系所开设的专业,在前期的教学上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全面帮助指导,到第一期学员毕业,哈军工的教学工作在师资力量、制度建设、教学内容形式、授课环节等各个方面都走上了正轨。
培训专业教师。“专家教教员,教员教学员”的模式,是哈军工培养专业教师的经验。青年助教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通过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修订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了解专业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翻译苏联教材、编写讲义、备课、试讲,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在前期的教学中,苏联专家为学院提供了部分专业教材并指导备课,要求在教师中执行严格的试讲制度,直到试讲过关才能给学生上课。哈军工教育长徐立行在1956年5月学院的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上总结道,“三年来,学院在苏联顾问的指导和帮助下开设180门国内未曾开设的军事技术科学专业课程,培养了248名助教充任了讲课教员”。
规范教学过程。建院之初,苏联专家以苏联军事工程技术院校的教学管理规范为依据,草拟了《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草案)》,该《条例》高度浓缩了苏联各军兵种军事工程学院的办学经验,也成为了哈军工教学组织和教学工作展开的基本法规。《条例》共9章144条,详细规定了授课的各个实施环节的具体步骤及教学保障文件(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表)的制定程序和内容;提出了“学员独立作业”的教育理念;并明确了各级教学组织及教学人员的基本职责;同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检查”的重要性。学院开课前的教学检查规格最高,由苏联首席顾问与学院副院长、教育长及相关部长参加,被查的教研室主任要详细地汇报各专业的备课情况,并展示相关的教材、教案、挂图和形象教具等辅助教材,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和学院领导必须定期听课,做好意见卡的记录。在教学过程中,苏联专家强调学员“生产实习”在军事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员实习必须研究军用器材的特种生产与生产的组织工艺,研究试验与检查军用产品质量的方法与技术,研究部队现有技术兵器的维护、战斗使用和组织修理的各种条件。在学院第一期至第三期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的课时分别占7.7%、10.9%和17.9%的比例。
重视教学方法。1954年1月,哈军工召开了第一届教学方法研究会。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作长篇报告,分别从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培养学员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论述。报告对哈军工的教学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强调了教学工作的思想基础“决不是在于绪论中引用一些毫无意义的政治上的句子”,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向”;教学工作中,教养与教育工作具有统一性,“教学人员的以身作则是教养学员的一个因素”,“讲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员不是手艺匠,而应是思想战线上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者。”首席顾问奥列霍夫曾在工作手记中写道:“苏联顾问在学院的任务,在于帮助中国同志能独立地掌握教学及科研全部过程。”哈军工从创建伊始就融入了当时苏联高等军事工程教育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苏联专家与哈军工的科研
科学研究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主要手段。陈赓院长在逝世前给院领导的信中还强调,要“大力抓好科学研究工作,这是我们卧薪尝胆、孜孜以求的大事”。重视科研工作,强调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在科研工作中锤炼教师队伍和培养学生,是哈军工留下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教育思想。
确立科研指导思想。哈军工在创建之初,苏联专家就曾指出,“军事工程学院的重要性,还在于他是一个军事科学的研究机关”,“必须不断的研究敌人的新发明,定出对策”。奥列霍夫在1954年初给学院科学教育长徐立行的信中就指出军事工程学院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促使新的技术兵器和装备的发展与创造。2月份,他又特别针对科学研究工作专门进行了一次谈话,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军院校中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就“学员、教学人员、研究生”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在学员中要成立“军事科学协会”,教学人员的科研研究除完成上级指定的外还要自己主动提出科研对象,并强调科学教育部部长要关心研究生学习,其“做论文本身就是科学研究工作”。学院在召开的第二届科学技术研究会议中曾总结道,“我们学院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取得今天的初步成绩,和其他各方面工作一样,是和苏联顾问同志的帮助分不开的。”
建立规章制度。在奥列霍夫的建议下,学院于1955年先后颁发《军事工程学院科学研究工作条例》、《科学研究奖励暂行办法》等组织和鼓励科学研究的条例规章。并颁布了《研究生班暂行条例(草案)》,开始招生研究生,进行相关专业培养,部分专业由苏联专家担任导师。1956年学院又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员军事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全院有500多名学员成为首批科研积极分子,活跃在各个系的科研小组里。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设计课题由各教授会与苏联专家拟制,并征求各军兵种的意见,部分课题都是部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系列措施和活动,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根据国防和科技发展需要全面铺开,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逐步发展成为全军科学技术思想的中心和国防科学研究的基地。
筹建实验室。各系所属专业的苏联专家帮助学院筹建实验室、指导开展实验课程、提供前沿的科研信息、引导教员搞好学术研究,并解难答疑。在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学院各系陆续建成了相应的专业陈列室、实验室,学院教学用大型武器装备、教学设备大都是由各军兵种下拨的苏式装备。据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教员何祚镛撰文回忆,正是在苏联声纳及水声通信器材专家伊·叶·查理巴也夫的要求下,学院海军工程系新建了4m×5m×12m的我国第一个水声实验水池,其教学设备也大都是外购及接收苏军旅顺基地的声纳器材。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院士曾回忆起“海军工程系舰船射击指挥仪专家雅·谢·波里先柯是其从事国防科研的引领者”。世界上第一艘气垫船的主要研制者恽良教授也曾讲述过,“苏联鱼雷快艇设计专家巴·彼·乌沙柯夫到哈军工后,告诉舰船科主任顾懋祥和我,其情报部门有消息苏联在搞气垫船,并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搞这个”,这个提议也奠定了恽良教授毕生的研究方向。
哈军工的建设历程是国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的辉煌篇章,推动了我国军事工程高科技的快速发展。苏联专家对哈军工的援建,加快了学院的建设步伐,苏联专家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和真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值得哈军工的后继者永远的缅怀和纪念!
内容整理:吴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