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军工,我一直在海军工程系工作。回忆海军工程系建设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创建军工呕心沥血的老院长陈赓将军的深切怀念;另一方面,对在海军工程系建设过程中共同奋斗过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和埋头工作无私奉献的大批青年同志们表示敬意。
(一)
海军工程系的建设工作,在院党委、院首长的直接领导下,以及在海军首长的关怀支持和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下,进展很快。1953年4月,学院任命黄景文为系代主任,邓易非为政治副主任(后改政委),穆栋材为行政副主任(以后又任命慈云桂为教育副主任)。同时,还任命了系内的五个专科主任。依次为:一科海道测量专业为李承煦,二科舰炮专业为杨忠信,三科水雷、鱼雷专业为王松如,四科通信观测专业为王力生,五科造船专业为冯捷。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在1953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全系的党员大会,并选举产生了海军工程系第一届党的委员会(此前系设总支)。党委会由七人组成,邓易非为党委书记,委员有黄景文、穆栋材、王松如、冯捷、李承煦、杨忠信。
党委坚持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班长”邓易非同志待人诚恳,平易近人,知人善任,民主作风好。他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教学科研搞好本职工作,寓思想工作于各项工作之中,在技术革新活动中,经常深入科研第一线,问寒、问暖、解决困难。黄景文同志谦虚勤奋,责任心强,能密切联系群众,凡是教学科研等一些重大问题都自觉地提交党委讨论决定。如柳克俊写报告要求研制电子计算机,党委讨论后,邓政委批示:“同意搞,要有中国人的志气,一定要搞好,相信一定能搞好。”(1957年9月的这个批件,柳克俊同志珍藏40多年来。正是党给他的巨大支持,才使他克服困难攻克难关,完成任务。)邓黄两位领导都很善于团结同志,发挥党委“一班人”的作用,都有较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从而系党委有较强的凝聚力,成为全系的团结领导核心。
(二)
海军工程系的专业设置决定着将来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因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建院初期,学员的培养目标是维护使用工程师。主要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围绕着海军的武器装备及为其服务的设备、设施,设置了海道测量、舰炮、鱼水雷、通信观测、造船五个专业。1955年后,为了适应科学和海军发展的需要,黄主任还带领专家去海军和有关科研院所,做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并征求意见。广大师生以极大热情和只争朝夕的精神,自力更生创建新专业。当海道测量专业调整到海军测绘学院后,雷渊超同志带领教师通过对核潜艇导航任务的研究,创建了惯性导航专业;陈宽同志带领部分教师学员到北京原子能所参加核潜艇动力的研究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回院后创建核动力装置专业;辛业友、何祚镛同志带领师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声呐专业。经过创建和调整,陆续增加了内燃机、蒸汽动力装置、电气设备、雷达、声呐、导航、指挥仪、计算机、消磁、水面舰艇、潜艇、核动力装置等专业。这些新专业的创建几乎包括了海军所需要的全部技术部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60年以后,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的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军事工程师,并本着“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原则对专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舰炮、指挥仪、鱼水雷、消磁等专业转给海军工程学院;将电子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对抗雷达等专业转到新建的电子工程系,将核动力装置(反应堆一回路)专业转到新建的原子工程系。
调整后,海军工程系设十个专业:水面舰艇设计、潜艇设计、内燃机动力装置、核能蒸汽动力装置、舰艇导弹发射装置、舰艇电气设备、舰艇惯性导航、水声物理、水声设备、海军导弹指挥仪。调整后的专业,以造船为中心,形成集船、机电、导航、水声、指挥仪为一体的综合配套体系,更适合于以后的发展。
(三)
办学校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因此,系党委一直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黄主任还曾亲自外出选调教师。因此在很短时间内,我系的各专业教授会(教研室)就基本建成并陆续充实。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海军机关和海军院校选调来的,二是从地方有名院校的教师和毕业生中选调来的,三是从本院毕业生和在校的优秀生(拔青苗)选留来的。
在编写讲义、备课、试讲过程中,我们鼓励大家向苏联专家学习讲授内容、讲授艺术,使年轻教师尽早走上讲台。以老带新是一种重要的培养提高方法,我们组织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上培训课、进行教学示范和科研实践,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们派教师到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学习取经,吸取知识营养;把个别优秀的教师送出国外深造。杨土莪、罗培林同志送苏联学习进修,回国后带动水声与造船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扎根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第一线,在实践中学习,并在战斗中成长,尽快担负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如李维杨讲授的“舰船结构力学”和“舰船振动”,许辑平讲授的“潜艇结构”,蔡绳武讲授的“舰船推进器”等课程均获得学员的好评。至1958年,全系专业教师已达19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50人、助教130人。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
以老带新是一种重要的培养提高方法,组织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上培训课、进行教学示范和参加科研实践,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到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学习取经,吸取知识营养;个别优秀的送出国外深造。杨土莪、罗培林同志送苏联学习进修,回国后带动水声与造船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学习,并在战斗中成长,尽快地担负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如李维杨讲授“舰船结构力学”和“舰船振动”许辑平讲授“潜艇结构”、蔡绳武讲授“舰船推进器”等课程均获得学员的好评。至1958年全系专业教师已达19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50人,助教130人。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
系党委很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曾多次讨论和检查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首先是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无论是在系、专科和教研室的领导岗位上都使他们有职有权。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更要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技术特长,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如刘恩兰教授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自然地理学博士、知名的女科学家,作风严谨,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全院教师中很有影响。在任海道测量教授会主任期间,她认真地和学员一起听战术课,并把专业课内容和海军战术紧密结合,受到好评。
又如慈云桂教授,任系副主任。在领导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上他带领教师开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成为我院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再如顾懋祥教授,长期担任舰艇设计专科主任,是我国船舶工程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带领下,系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很大的成绩。
赵国华教授、黄明慎副教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党委也很注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邓三瑞、杨土莪同志都是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并取得显著成绩,分别成为造船和水声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四)
一个高水平的大学既要有高质量的教学,又必须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两个中心,海军工程系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全系上下都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员而努力。系党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系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在学员班或教研室都有联系点。在基层调查研究,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增强了与师生之间的友谊。系里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交流经验,研究存在的问题。黄景文主任曾专门调查研究一年级学习情况,写出专题报告,受到院教务部表彰,认为这篇报告对全院一年级学习都有指导意义。
教师既管教,又管学;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哈军工的优良教风。许维德、马文彬、王太舒三位教师深入到学员班,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密切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学员学习的思想情况,帮助学员排除影响学习的思想障碍,探讨改进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304教研室袁继成同志,随时记下学员提出的问题,分类做成卡片,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进行答疑。教师对学员的这种负责精神十分感人,高水平的师资再加上这种负责精神,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哈军工十分重视对学员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系党委在一次教学检查时明确指出:“改进教学方法的中心问题就是培养与提高学员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提倡“少而精”和“因材施教”。潜艇设计教研室的邓三瑞同志,不仅平时备课认真、讲课严谨,注意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指导学员毕业设计时,针对学员学习的不同程度确定选题,区别对待,个别指导,使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系党委还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教学。周密地安排学员去海军舰队当兵锻炼和进行专业性知识学习,了解海军,了解专业;安排学员到对口工厂进行实习,提高学员操作能力,扩展知识面。
1956年以后,我系在高年级学员中逐步开展科研活动,并成立了“军事工程学院学员科学技术协会分会”。由135人组成17个科研小组,承担49个课题,其中11个取得了成果。343班两个科研组成果突出,受到系通令嘉奖。342班学员胡长青的科研小组受到系领导的通报表扬。在全军运动会上,海军工程系陈剑夫同志带领学员打破一项航海模型全国纪录。周恩来总理视察哈军工时,在体育馆游泳池参观了学院的航海模型表演,并给予赞扬。
要从总体上提高教学水平还必须开展研究生的培养,在这项工作上,我系也是走在前列的。1955年10月,海军肖劲光司令员就要求我们招收研究生,为海军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由于考题偏难等原因,第一期研究生只录取了三名,他们是季鑫泉、叶润培、胡守仁。导师分别是赵国华、胡寿秋、慈云桂。1961年全院在三个系试办研究生班,但只录取了4人,我系有两人,李根林、金树人,导师是赵国华、顾懋祥。1963年学院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时,我系舰艇设计、水声物理和导弹指挥仪专业被列为重点专业。这期间培养的研究生的人数和经验都不多,但是做了可喜的探索,对提升教育层次、提高师资水平有重要意义。
科研工作是在1958年后,结合三期学员搞“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而形成猛攻尖端的热潮。如何水清同志等教师带领的54-322班学员,接受了海军双管57毫米自动舰炮的科研任务。通过计算分析、优选设计方案、下厂三结合试制样机,最后通过靶场试验,主要性能超过设计指标。又如顾懋祥教授和恽良、李桓同志领导的气垫船科研小分队,经过艰苦奋战完成设计后又在哈尔滨某厂制造出试验艇,先在呼兰河试验成功后又到旅顺进行海上试验。1959年7月12日长航成功,从而使我国成为气垫船长航试验成功最早的国家。由邓三瑞、陈厚泰等人研制的水滴形袖珍潜艇的试验艇和朱典明、李谋奇等人研制的单水翼艇、鱼雷艇也都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由柳克俊主持研制的鱼雷快艇射击指挥仪,经过两次海上试验,证明方案可行,大大提高快艇战斗力。由周福洪等研究的铁淦氧声电转换材料,其性能优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荷兰的同类材料。国防部,海军首长分别致电祝贺。
通过这些科学研究,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提高了学员的创新能力,为以后把学校建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走出重要的一步。
回顾这段历史,海军工程系的建设速度是快的,经验是宝贵的,成绩是巨大的。我们为海军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军事工程师,打造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为创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讲述人: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