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军工将迎来他70周年的华诞,我这60年前入学的军工学子,如今也已到耄耋之年了。青春岁月的许多往事都已远去和淡忘,而60年前第一次来到哈军工的情景,在脑海中却依然十分清晰。
那是1963年的八月,我们这些经过严格政审和高考选拔出的北京新生,分批乘着学校的大客车,从哈尔滨火车站进入了军工大院。
校园宽敞整洁,一栋栋大楼雄伟壮观,道路两旁种满了美丽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我一下子被校园的美丽和大气震撼了。深深呼吸着北国那干爽清新的空气,不由得为将在如此优秀美好的大院中学习和生活 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作者1963年入伍授衔时的照片)
进入学校的第一个月,是进行紧张的“入伍训练”。当时一千多名63级新生中,只有88名女生。我们女生单独组成了女生队,训练强度与男生一样。每天在操场上,在烈日下,摸爬滚打,匍匐前进,翻越板障,投弹练习,射击瞄准……虽然每天训练强度挺大,练得腰酸腿痛 ,但在指导员等队领导和每天陪伴我们训练的专职干部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下,每个人都以未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咬牙坚持了下来。
军训中,最令人激动兴奋的是实弹射击和投掷手榴弹。那可是真枪实弹呀!第一次拿到步枪时真的好兴奋,回到宿舍就反复练习擦枪和装卸弹夹。每天匍匐在地,通过准星瞄准100米外的靶子,在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瞄准的时候,有时还会被毒蚊子在额头上叮咬出巨痛的大包……
记得25米手枪射击用的是五四式黑色手枪,特别骄傲的是,我的手枪射击成绩是全班第一。
最难忘的是手榴弹的实弹投掷,那是很容易出意外事故的训练。那天,教练又一次反复地交代注意事项,并在每个人身后都派了一个有经验的干部。指导员说,他们头一天都向组织交了军令状,要用生命来保护学员。我那时臂力很弱,投弹距离不远,当我在壕沟中按操作要求将小手指扣入手榴弹弦并奋力将手榴弹投出时,立刻就被身后的干部把我压在身下,同时,轰的一声,手榴弹炸起的土纷纷落在我们的身上……爆炸点离我们太近了!我意识到 他刚才是在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我!
经过入伍训练,我从刚进校时的瘦弱少女(1.63米的个头,只有84斤),成为体重95斤,威武健壮的现役军人了。在授衔仪式后,我被分配到空军工程系(一系)63131班。当时我们空军的着装是草绿色军上衣和蓝色裤子,男生大檐帽,女生无檐帽,配上金边蓝底的领章肩章,真是英姿飒爽啊!
我们班有26个学员,只有两个女生。当时学校对学员有“两不准”(不准结婚,不准恋爱)的规定。我中学六年是在女校度过的,性格又比较内向,所以和男生基本没来往,甚至很少说话。一个学期下来,我竟然对班里的24个男生都没认全。当时真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读书上了。
开始上课后,我们逐渐了解到: 军工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当时一个教研室就有正副教授十几个,不少曾留学美国、德国等。例如我们空军工程系的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几乎集中了我国最著名的空气动力专家:马明德、罗时钧,岳劼毅等教授。系主任是从苏联回来的空军技术专家唐铎少将。
军工的基础课教员,大多数称得上是良师,不但业务水平高,在教学的严谨认真方面更是令人起敬。那时军工实行试讲制度,每个教员的课都要先给系领导、顾问、专业教授和教员们讲,经过评议、讨论、纠正,再给学员们讲。而且必须达到语言凝练准确,内容充实详尽,没有废话,准时上下课……在优秀老师的教学下,我们受益匪浅。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都明显感到学习的难度和深度越来越大。我入学的1963年,正是学校从1962年起,把基础教育提高到至高地位的时期。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严格严谨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而且提出“工科学生按理科培养”的思想,因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理论修养高,思维清晰、缜密、严谨。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这批学员,后来确实都掌握了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为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当时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同寻常的。
基础课当时采用的教科书是全国最高水平和最深奥的。例如,我们数学课学的是北大数学系的教材---菲赤金戈尔茨《高等数学》的全部内容,而且数学课竟然达到500学时!这在全国高校工科专业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教学水平和学习强度,对每一个学员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放在学习上。
每天的学习生活,规律又紧张,起床号一响,我们就立刻跳下床,按规定时间出操、收拾内务,然后全班在楼下指定地点集合,一起唱着雄壮的革命歌曲,走向食堂。就餐后,又一起排队唱歌走向教学楼,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习。
每天基本上都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除了上课,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本班专有的小教室中安安静静地自习。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也几乎都用于学习了。那时的周末只有一天(星期日),而我们都把星期日当做“星期七”,哪里舍得用来“休闲”,不少学员寒暑假也不回家,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记得五系有一个学员,入学五年来,一次也没回过家…… 说起来很难让人相信,在哈尔滨学习那几年,我几乎没有出过学校大门,除了火车站和南岗秋林公司,别的地方竟然都不知道……
(1966年4月,11号楼前,63-131班合影,我在第二排左2为本文作者)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60年前入学军工读书的情景,常常在我脑海中闪过。军工,曾见证过新中国一段光辉的历史,曾绽放过我们的青春和热血,我们沐浴过从战火走出来的老一辈革命干部的关爱和教导,我们接受过有真才实学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教诲和熏陶……军工教育了我,也成就了我。军工是我永远热爱的母校。
(本文作者:李庆芬,原机电学院教授,博导,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