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程院分建报告》
1959年11月,身兼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要职的陈赓院长,站在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全局和国防科技发展需求的历史高度,向中央军委和林彪、贺龙、聂荣臻三位军委副主席上报了军事工程学院分建和改建的建议。
他在报告中分析了分建和改建的原因:由于我军技术装备和科学研究工作迅速发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量日益增大,特别是导弹、原子等尖端技术的需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如面面照顾,势必削弱尖端技术各系的发展。
提出了具体的分建和改建办法: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和防化兵专业,移交相关兵种,独立建院;保留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导弹工程系,新成立原子武器系和电子工程系。确立了学院的培养目标为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学制定为八年左右,前五年为大学性质,后三年属研究生性质。调整后全军在培养工程师方面体制将分为: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和维护使用工程师。
报告还对分建改建所面临的师资方面的困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业课师资进行移交,基础课教员要自力更生培养和争取国家分配大学理科毕业生。
陈赓院长在报告结尾表达了学院分建的迫切性:分建已势在必行,与其晚分,不如现在有步骤的分,建议军委及早确定方针,相关部门及早筹划。
12月30日,中央军委举行第15次办公会议,专门研究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调整和分建问题,刘居英副院长在会上回答了大家提出的有关分建的具体问题。
12月31日,军委办公会议作出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的指导方针,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三个工程系分出,分别成立炮兵、装甲兵、工程兵3个工程学院。
任务调整和分建之后,军事工程学院集中力量为国防现代化培养尖端技术人才,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陈赓院长远见卓识,所提出的“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思想对我国军事技术教育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拓了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军事工程学院在“尖端集中、常规分散”战略实施中,导弹工程系、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都是紧盯国防科技前沿,为培养服务于国防高科技专业人才而设立的。但面对建国初期导弹、原子弹研究刚刚起步的发展现状,哈军工秉承强军报国的忠诚,敢为天下先地建立了导弹、原子和电子工程教育的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学院的教师作了开拓性的探索,编著了《外导弹学》、《核物理》、《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内爆力学讲义》、《原子核反应堆理论纲要》等我国导弹原子专业的第一批专业教材。分建后,空军工程系和海军工程系,围绕培养目标任务的变化,对原有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建,如海军工程系紧随海军水面和水下舰艇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增设了电子计算机、导航、水声和原子动力等相应的尖端专业。1961年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突出了水声专业的建设。通过分建改建,学院各系的学科专业都进行调整变化,一批教员立足学科发展,开创了部分新的专业,并引领了相应学科的发展,培养了服务相关国防领域的尖端人才。
同时,学院按照“紧密结合教学,适当解决国防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科研方针。学院参与设计研制了建国后我军第一批武器装备,为国防现代化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诞生了诸多“共和国第一”。哈军工人在国防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更是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从各式轻武器到两弹一星,从第三代主战坦克T98到第三代战机“歼-10”,多“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到“神州”号飞船,当代中国最新的国防科技成果,大都凝聚了军工人的及后续者的心血。
奠定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基本格局
按照分建报告要求,解放军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导弹兵、防化兵等兵种都要建立自己的工程技术院校,培养维护使用工程师,军事工程学院学员培养目标提升为培养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学院的炮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防化兵工程依次分出,组建独立的工程学院。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科和气象科移交给空军,海军工程系的舰炮、鱼雷、水雷和舰船消磁等专业并入海军工程学院,并先后新建了导弹工程系、原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维护使用工程师的培养任务移交各军和兵种后,可能按需求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军事工程学院各系对专业进行调整,集中力量为尖端技术和与它相关的航空、造船培养研究设计制造的技术人才。
我国军事技术教育的体系呈现出三级:中级技术学校,培养一般技术干部;新建的相关军兵种的工程学院,培养维护、使用工程师;军事工程学院专门培养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
陈赓院长所倡导的军事工程学院的分建不仅培育扶持了一批高水平军事技术学院的建立,也奠定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我国军事技术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跨越。其孕育的种子不断开花结果,为促进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为建立巩固的国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后来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进程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共中央做出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后,军事工程学院瞄准世界先进军事工程技术的前沿,在陈赓院长的主导下,着手组建了相关专业,分建报告中明确:导弹系的原子武器科扩充为原子武器系,把空军、海军和炮兵三个系中的雷达、无线电专业集中起来,扩建为电子工程系。学院分别于1959年和1961年组建导弹工程系、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后又成立了电子计算机系,在实践中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扎根“两弹一星”事业的高端军事技术人才,是后来“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库之一,许多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科研设计单位和试验现场工作,成长为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为“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哈军工前三期毕业生中有29%分配到五院,第四到第八期毕业生中有63%分配到五院(导弹研究院)、六院(航空研究院)、九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十院(雷达电子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五院到十院,从东风基地到马兰基地,哈军工人成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开创者和践行者。
内容整理:吴韶刚 叶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