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何祚镛,1927年生,195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共党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讲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水声教研室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水声计量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力学委员会委员,是我国第一个声呐工程专业的创建者之一。自1953年起一直从事声呐专业、水声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研制我国首台自行设计的水声探雷器,主持制定《水声换能器测量流程》,建立我国水声换能器高压标准系统。80年代进行结构振动与噪声方面研究,“水下声基阵—接收相控阵”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评“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0年,被授予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称号。
从严治学“较真”钻研
——记我校终身荣誉教授何祚镛
记者 霍萍
(原载于《工学周报》2010年3月12日,1839期第2版)
一个人能够倾近其毕生的精力,几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钻研于一个学科领域,并且勤奋、执著、认真地致力于该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必定能够取得斐然的成绩,我校水声学院博士生导师何祚镛教授就是这样的人。
何教授从教60年,收获了一连串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积极分子、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科技进步奖与教学成果奖,在学校年初举行的人才工作会上,荣膺终身荣誉教授称号。谈起何教授,接受记者采访的水声学院院长李琪教授敬重与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何教授在水声学科领域厚重扎实的功底、科研攻关的勤奋严谨、教书育人的认真负责,使与何教授共事过、接触过的人,包括与他素未谋面的记者都在内心里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功底扎实——领跑松花江畔
何祚镛教授1927年出生于江南一带的名门望族何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何祚麻同宗连枝,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身怀报国之志的他毕业后先是投笔从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东海舰队当过一年的无线电兵、通讯兵。1952年,陈赓院长受命筹建哈军工,在全国范围内"招贤纳士”,何祚镛教授作为第一批军工教员被抽调到哈军工任教,从此与松花江畔这所巍峨厚重的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浓浓的军工情怀渐渐渗入他的血液,通过他和与他同一批的老一辈军工教员的不懈努力,水声专业成为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科依然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何祚镛教授等一批军工老教员功不可没。
初入哈军工,何祚镛教授从一名普通的助教开始,凭借深厚的家学、扎实的功底,更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勤奋刻苦,成为当年哈军工创建声呐专业的5个主要的学术骨干、被军工人所津津称道的“五虎将”之一,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不遗余力地作出突出贡献。何教授在振动与声辐射方向上研究最为深入,影响也最大,是我校在该方向上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全国在该方向上的权威。他作为我校这支学科队伍的带头人,使这支队伍从组建开始就是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国家队”。何教授在所从事的专业方面不但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精”与“深”,也具有很高程度的“宽”,他还开拓、发展了水声学院的结构声学、减震降噪、声隐身等学科方向,并且结合科研开拓有关水声专业跨学科的新方向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水下结构振动和噪声及其控制;水声计量、校准;以及舰艇、鱼雷等水下振动和主要噪声源识别、判断等。何教授还是中国潜艇减震降噪研究的推动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早在80年,何祚镛教授和杨士莪院士等人最先倡导发起成立了减震降噪科研培训班,何教授编撰了培训班的第一本教材——《结构震动与声辐射》,并亲自讲授。他还主持设立水下噪声学科方向,使我校成为国内第一个设立水下噪声学研究生专业的学校。
治学严谨——立足科研应用
何祚镛教授治学非常严谨,他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言传身教,影响和熏陶着与他共事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他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不“纸上谈兵”。
何祚镛教授总是能敏锐地找准科研热点问题,瞄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关键问题。这得益于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很多与水声专业交叉的前沿学科领域中,积极投入到实际的工程实验中,并深入钻研遇到的工程问题。何教授任教期间,积极与水声行业的研究所、工厂紧密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他本人还直接担任一些研究所、工厂的顾问,使科学研究始终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产学研形成紧密结合与对接。何教授长期担任我国水声计量站的顾问,承担了大量重大科研、技术任务。在何教授的主持参与下,早在“七五”期间,他所带领的团队就顺利地解决了鱼雷的减震降噪间题,并且行之有效地完成了声学测量方面的工程问题,研制成功了一整套的声场测量系统,他和他的后继者还使这项测量系统和方法不断发展进步、应用广泛。
说起何教授的治学严谨,与他共事多年的一位老师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何教授的治学严谨与认真,那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何教授的严谨与“较真”在做科研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做声学方面的工程实验时,在仪器内部和外部需进行屏蔽,而声信号是弱信号,这样就需要给仪器接出很多根线,再通过传感器把声信号引出来。做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在接线过程中,何教授总是一面认真地接线,一面给其他团队成员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每一处环节都不会遗漏。他总是特别强调,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尽力做到尽善尽美、滴水不漏,这样才能保证出现问题时,不会怀疑到曾经做过的环节,进而才能迅速判断出问题的所在。还有一年,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委员,何教授审阅立项报告的整整一周时间,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才休息,后来导致身体出现不适,那种认真到“较真”的程度,让他周围的每一个人感到“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抓牢两手——情依教书育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祚镛教授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从登上讲台那天起一直到退休,未曾减退。尤为可贵的是,在承担了大量尖端、前沿科研任务的同时,何教授始终未放弃第一线的基础理论教学,始终注意抓牢两手,即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讲授与学科前沿、实际应用领域的实验教学相结合,并使这两个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用基础理论支撑实际应用、拓展学术前沿,反过来再用实际应用、学术前沿丰富基础理论,两相碰撞,产生了极佳的教学、科研效果。而今,何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了,为我国水声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学术骨干。
“他很严格,无论对待学生还是他自己”何教授的学生这样评价他。严格出自责任,出自内心深层的爱护。何祚镛教授儒雅谦逊、性格随和,大多数时候是和风细雨、和蔼可亲的,但是遇到学生犯错时,也是毫不留情面,特别是他对之寄予厚望的学生,有几位,真被他给“尅”哭过。当然何教授并不是疾言厉色地训斥,而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学生的“错处”,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后就会尽量在同类事情上不犯错或者少犯错。
“他很认真,做事总是非常投入,谁有什么问题请教他,更是加上一百倍的认真。”何教授的同事这样评价他。何教授有时候出海做实验,带着他的研究生一同去,在做实验的空隙,还抽时间给学生讲理论课。何教授上课由于非常认真负责,经常会拖堂,“他就怕学生听不懂。”学生有问题请教他,他总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讲解,学生如果稍微露出似懂非懂的神色,他就从头至尾再讲一遍,最后往往不是他着急,而是学先着急了,害怕过了用餐时间,食堂的饭菜卖光了。何教授给别人修改论文也是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字母的大小写甚至核对文章每一处引文的出处,经他改过的文章,页边和字里行间都满是他加的批注。
笔耕不辍——续写华彩篇章
何祚镛教授治学严谨认真,也非常勤奋、刻苦,编著了《声学基础》《声学理论基础》《结构振动与声辐射》等优秀教材,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0多篇高水平论文。时至今日,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何教授依然笔耕不辍,正着手撰写一部新的理论专著,这是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书写的有形之书,而他对待事业这种持之以恒的忠诚与热爱所不断续写的无形的人生之书,给我们的启迪也许更为深刻。
为了更真切地感受何祚镛教授的学者风采,记者拨通了他在上海家里的电话,从言谈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教授的谦虚、认真和务实。何教授对于个人荣誉表现得非常淡然,他说他的成就绝不仅仅代表个人,个人的成功来自于他所在的团队、他的同事和学生。何教授对学校的发展建设尤为关注,对学校当前以及未来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切。我想,与老教授的殷切期望一致,我校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新一代领军人物的脱颖而出、精英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实推进是今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续写华章的必经之路,我们当以何祚镛教授等老教师为楷模,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也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