櫺星门前的锤炼
姚文良
1963年8月,我从福建的一个农村,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开始了长达五年刻骨铭心的军事化生活。
哈军工院内,有一座修建于1926年的文庙,庙前古朴的牌坊格外醒目,牌坊上镌刻着“櫺星门”,三个镀金大字端庄秀丽。我第一次瞻仰时不认识这个“櫺(líng)”字,左右询问后方知此门乃文曲星汇集地。看来,完不成学业,还不宜通过櫺星门去祭拜孔大圣人,再望向教学楼顶那威风凛凛的飞机、坦克模型,便想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名句。
严格训练,烈火无情
学期伊始,每个人得到一份教学大纲,大纲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训练”作为训练的重点,旨在通过“三基”的学习,让学员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我国现代国防科技的需要。
考入哈军工的学员大都成绩优秀,但课程开始时《高等数学》的“极限”一章却给大家来了个下马威。“极限”章节要求用“δ-ε”法来求解函数极限,一眼就能看出的极限,偏要用寻找一个小δ的方法来分析。书中极限的定义廖廖几字虽都认识,但找起δ却非常困难。我们反复啃读戴遗山、汪浩教授编写的《分析引论》一书,觉得深奥莫测,一些人开玩笑说,书中的“不难看出”,我们怎么也看不出,书中的“众所周知”我们却很难知道。同学们找了一天δ后,晚上梦里全是δ,都觉得这个大学不太好上。经教员耐心地“大课讲解、小课练习、个别辅导”后,大家逐渐掌握了分析技巧,顺利地找出δ与ε的相依关系,此后再读《分析引论》有大彻大悟之感。“δ-ε”法是用数学分析的手段求解极限,其思路严密并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院校通常不作重点训练,而我校教学大纲的高标准要求,使大家一进校门便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高等数学是培养学员在理论分析方面的缜密性,《画法几何》则培养了学员在工程技术上的严谨性。当我们明白这门课是教大家如何绘制工程图纸时,教员就强调,图纸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规范、正确表达是我们起码的责任。此后,教员经常会举一些“严谨设计传佳话、马虎大意酿大祸”的例子。例如,当介绍完各种线条的画法与应用后,教员举例说,有一次,一位设计师曾把图中的一条虚线误画为实线,结果给工程造成了巨大损失;学写仿宋字时,要求按“横平竖直,注意起落……”十六字要领书写,当一些学员表现出不耐心时,教员又举例讲,有一位技术人员,字迹潦草成习惯,有次制图时不写仿宋字,把图纸上材料铜误写成钢,造成了产品批量报废。教员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仿宋字能让你克服浮躁,心静神定,避免错误!”因仿宋字没过关,同学们不知道返工了多少次,才练出了一手金钩铁划。这门课的每一节总是警钟长鸣,更不允许你散布什么“差一点没关系”的论调。
哈军工的体育课程设置得极具特色,能快速打造你的军人形象。印象最深刻的是到校后的第一节游泳课。当我们进入游泳馆后,立刻被深水池旁的一个约八米高的跳台吓唬住。八米!相当于农村的三层楼高!教员与大家谈笑风生,让班上十多位能游泳的同学爬上跳台,大家都以为是上高处观光,个个兴致勃勃。等到同学们都登上高台后,教员把下楼的通道堵住,方才有说有笑的表情瞬间变成无私铁面,严厉命令大家必须从台上跳下去!大家紧张得腿发抖、牙打颤,真是入地无门,欲哭无泪。有位同学想跟教员商量免跳,教员斩钉截铁予以否定。现场犹豫数秒后,教员突然发问:“解放军还怕啥?”正是这句无可退却的激将话,最前面的一位二话不说跳了下去,游泳池上传来一声巨响,水柱冲天,紧接第二位,第三位……陆续跳下,当大家上岸后,再看看这个跳台,顿觉其变矮了许多。更神奇的是发现自己的胆子一下大了起来,大家挺胸阔步,不约而同哼起解放军进行曲“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觉得我们确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军歌简直就是为我们谱写的。那位试图免跳的同学也许想“雪耻”,向教员申请再跳一次,教员恢复了平时的微笑说:“下课了,大家都很勇敢!”事后大家认为,游泳课锻练了人的胆识,培养起了敢拼、敢搏、大无畏的猛士精神。
陆上的体育课更让你轻松不得。一位年轻教员给全班同学作动作示范后,要求每位同学照做,旁边站着的体育副教授龚家鹿教员两眼紧盯不放,如果你的动作严重不到位或精神萎靡,立刻会遭到他的猛烈批评,其言语尖锐刺激,如雷贯耳,但深刻入理,切中要害,听后如醍醐灌顶,让人能即刻矫正顽疾。很多人本想在体育课上偷点懒,这会反而惊出一身汗,“无情”的点评足以让你永生难忘,回味无穷。
教学改革,烈焰熊熊
此前,一些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负担过重,教与学一度处于紧张状态,“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对旧教学制度的莫大讽刺。
哈军工从各地调来的老干部、老教师都是教育精英,他们不但知识渊博、技术精湛,且教学积极性极强。在毛主席“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等一系列指示下,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迸发出极大的能量,产生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把“填鸭式”灌输改为“启发式”引导,去除“多重死”,力求“少而精”,让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员进步突出,轻松圆满地完成学业。
高寿祖教授,画法几何教员,一副眼镜下透出慈祥的目光,说话总带点幽默。刚开始,大家觉得画法几何枯燥无味,但高教员却把它讲得妙语连珠、活灵活现。立体组合时会产生相交,它们表面形成的交线叫做相贯线,初学时学员倍感困惑,高教授说:“大家在走队列分列式的时候不都戴着大沿帽吗,检阅完后你把帽子摘下来,脑袋上会有一条深深的印子,这条印子就是圆柱与球的相贯线。”大家听后全开心大笑,并夸说这例子举得准确贴切。当学到投影时,又说一个圆形的杯子,侧面画上了山水花草,从侧面看,内容相当丰富,也相当难画,但从上面往下看,投影仅是一个圆。我们觉得所有复杂的问题经他这一说都变得通俗简单,高深的学问在他描述下居然变成一件趣事,大家把上画法几何课看成是一种享受,在舒畅愉快的听课中接纳下了全部知识。
吴国平老师,高等数学教员,高个子,一身戎装掩盖不住他那学问人的秀气。他心系学员,在课堂上专注改变你的不良习惯,指出正确的思路。他的讲解条理清晰,所授方法易学、易记、易掌握。开卷考试前,他公布了评分标准,指出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有独特思路的、方法简便的都可以加分,鼓励大家努力创新,最后大家解题时果然各显神通、妙计迭出,一些新奇的思路让师生们共同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吴教员还不让任何人掉队,当听说一位学员因病住院而耽误较多学时后,他带上水果,到医院单独给这位学员补课,让这位学员至今还感动不已。
为了确保教改顺利进行,教员主动与学员打成一片,有的甚至把铺盖搬到学员宿舍与学员同住同吃,师生无所不谈。学校还经常组织学员座谈,刘居英院长也常与我们一起听课,收集学员对教学的反馈。根据学员的反映,教员们编写了生动适用的教材,不断用新方法试讲。师生们还共同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力求未来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迅速独立处理问题。我牢记的一条经典是,让学员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院点燃的这把教改烈火,驱走了长期笼罩在学员心上的灰霾,校内的欢声笑语一下多了起来,教与学出现难得和谐的局面,师生的紧密团结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哈军工的教改起步早,成效大,烈焰照亮了整个大院。
真功苦练,何惧锤打
曾经有过教训,一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员,担任某重点工程的爆炸程序设计,当要爆炸时,他突然怀疑自己的设计结果,且精神失控,不敢按下起爆按钮。无奈,只好换人重新设计。刘居英院长在全院大会上通报了这个事例,希望学员一定要思想、本领过硬,关键时刻敢刺刀见红。
1964年,恰好全军掀起了苦练基本功应对未来战争的学习浪潮。学校从过去的教训与眼前的实际出发,对学员进行更严酷的训练。其间,多次组织野营拉练、模拟原子弹爆炸演习、组织打背包比赛活动等。学员们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深入,普遍对高等数学中的常用公式能倒背如流;每天训练用计算尺对电工中的复数进行快速运算;一些同学能用循环记忆法快速记下大量的俄语单词,做到外文阅读基本不用字典;就是搞卫生,也练就了能让玻璃擦得一尘不染、晶莹剔透的绝招。
再好的本领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指引也将一事无成,学院在思想教育上有系统成熟的经验。每天早上,师生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小时,强调在“用”字狠下功夫;常请英雄人物来作事迹报告;组织学员到大庆油田参观等。当时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几乎融化到每个人的血液里,至今还能脱口而出。
1965年下半年,学院响应党中央号召,让学员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离开军工大院到艰苦的农村,这倒是考验大家作风是否过硬的时刻。当时北方农村可用四“土”概括--“住土房、睡土炕、走土路、吃土豆”。在“不吃米饭、不吃豆腐、不吃肉”的规定下,大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出色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任务。
持之以恒,百炼成钢
出操。学员们每天晨练40分钟,它让一个人甩掉懒散,能闻风而动,并保持旺盛的战斗活力。
内务。学校有严格的内务条例,要求宿舍干净,物品摆放准确到位。花最多功夫的是被子的叠放,稍不合格,则返工重叠。班上有一位学员,被子叠得最好。有次大家去观摩他的“表演”,只见他双手把被面夹紧,使出浑身力气,手如熨斗,所到之处,被面平整,棱线笔直,并略显锋芒,当他操作完毕,已汗如雨下。大家觉得这简直是在发气功,都为他的认真执着所感动。两年后,才发现他的被子已被叠破。
行进。学校要求所有的集体活动都要以班、队为单位行进,途中必须歌声嘹亮、军纪规范。如队列中有军容不符者,路边“火眼金睛”的检查人员会拦停队列并作登记,留待通报。长期队列训练后,这支队伍已变得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哈尔滨市节日游行时的护旗方队非哈军工莫属。
坚持。我们队的于波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是塔山阻击战的英雄,管理学员的口头禅是“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五年来,他晚催早睡觉,早催快出操,队前查军容,点名纠不足,所有学员的军人素质就在他的长期督促下砥砺而成。
优秀基因,获益终身
1968年底,我从母校毕业,到一个国防系统工作,负责卫星通信中某设备的试制,由于交通不便,原材料的供应极为困难,工作几乎无法开展。哈军工学的扎实理论让我较快掌握了设备工作原理,雷厉风行的作风克服了“大锅饭”时一些人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很快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圆满地完成了通信任务,并受到电子工业部的表彰。
哪里有哈军工人,哪里就有哈军工精神。改革开放后,我在深圳一外资企业任职,工作中我同样提倡“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并用英语译成“To be is to do”来要求员工,受到外商的赞扬。哈军工人的举止往往在各项工作中能突出显露,与众不同。2000年的一天,我代表公司与一位从北京来的素不相识的薛工程师进行技术洽谈,结束后,送他出门,薛工突然问我:“姚工,您一定是哈军工的!”我一阵愕然,难道离校32年了,身上还有什么哈军工的标志?不会是遇上了侦探吧?惊讶中我肯定了他的猜测,问他是怎么猜到的?他说:“从与您交谈一上午发现,您思路严谨,善于分析与解决,言谈干脆,行走如风,这种人肯定是哈军工的无疑!”原来,他是哈军工五系63级的,只是在校时毫无往来,今天与他认识,倒不如说是“哈军工精神”牵的线。
近年来,我把互联网作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补充了大量知识,发表现代通信论文及科技评论百余篇;在企业,处理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多次获奖;闲时,为训练记忆,仍用循环记忆法把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300位。所有这些技能、习惯都是母校在我身上留下的优良基因,让我获益终身。
大学崇真止至善,櫺星门下虎龙翩
哈军工培养学员的目标面向国防、面向应用、面向未来。作为军队的一部分,学院把学员当作普通战士,通过不懈的锤炼,让学员“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因崇真至善而结下了累累硕果。从沙漠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海洋工程的惊人成就,从我国首个风洞的成功研制到银河计算机的超高速运行……无数科研项目留下了无数哈军工师生的名字。“满园春色关不住,遍地桃李送春来。”母校能让一个人从平凡变为优秀,从优秀变为神奇,纯青的炉火让你进来时是一块铁,出去时已成为一块钢!最后让我以一首七绝“锤炼”来表达对母校教书育人的崇敬:
千锤百炼志弥坚,硕果累累史册填。揽月捉蛟奇迹创,櫺星门下虎龙翩。
讲述人:姚文良,1944年12月出生,1963年8月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班号63-451,1968年12月毕业。毕业后从事卫星通信跟踪接收系统的试制。1984年获电子工业部卫星通信奖。1985年到深圳工作,1989年被为高级工程师,曾任多个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职务,多次获奖,发表科技文章百余篇,组织过全国性科技论坛,参加过全国专业通信标准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