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的人文社科专业,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内也不乏结合两者优势办学,实现1+1>2的案例,但放在二十年前的2003年,国内尚未有成熟的办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身是哈军工时期的马列教研室,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社科部和90年代的社科系,2001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建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没有人文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没有人文的学者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学者”
200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批复成立社会学系,拥有二级硕士研究生招生权。但初创时期没有科班出身的社会学专业老师,支撑社会学专业的教师的学科背景很复杂,哲学的、思政的、经济学的五花八门。所幸之前有教师前往北大社会学系进修,与杨善华、王思斌和谢立中等教授建立了联系,这几位前辈为哈工程社会学初期发展给予了很多的帮助。2005年,刘军、郑莉两位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任教,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副系主任。刘军、郑莉两位老师的加盟撑起了哈工程社会学方法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两根支柱,也支撑了初期整个哈工程社会学的基本运转,也被清华的沈原老师戏称为“金童玉女”。
草台班子初创,看戏的看客却没到齐。05年的社会学系只能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生数量少且生源质量差,基本是在职研究生,且多半未经历过社会学专业培训,再加上学院师资受限,许多科目需要外聘专业人员来校内上课。总的来说,虽然社会学专业教学框架搭建起来,但内部质量却没有跟上。想要解决生源问题,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素养,必须要培养自己的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这是当时社会学系上下一贯的共识。
经过社会学系全体师生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10年拿下了本科招生权限,构建了完整的本硕社会学专业学习体系。也正是这一年,人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分建,从资源和学院运转的角度来说,社会学专业独立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再加上当时的金宏章院长非常支持社会学学科建设,强调“没有人文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没有人文的学者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学者”。哈工程社会学系这个“草台班子”也逐渐走上了发展正轨。
“条件很艰苦、心情很舒畅、发展有希望”
2010年人文学院正式分建,学院在学校这条大船上的基本运行或生存状态定位是不添乱、不添堵,让学校和领导基本放心;在学校生命系统上的价值定位是当绿叶、作陪衬,不仅增色彩,也要发挥光合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学系也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
2011年,郑莉教授开始担任人文学院副院长职务,同年社会学专业聘请苏国勋教授为柔性人才。苏老先生在引领学科发展、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引进了王雅林、杨宜音、陈婴婴三位老师,在祖国地图的最北端,在“社会学的春天”大舞台的边缘,依然执着地闪烁着微光。时任哈工程校长的刘志刚教授在考察人文学院后,对人文学院提出的“大社会学”理念及其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分家之后的新人文学院“条件很艰苦、心情很舒畅、发展有希望”。
“以‘大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牵引,推进‘新工科’人才通识教育,全面提升人文学院发展质量”
2014年,郑莉教授担任人文学院院长职务,社会学专业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问题又一次摆在了面前。一个工科大学中的文科专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学科专业的问题,还要考虑能为工科做出什么贡献。工程社会学不仅需要考虑专业自身在学界的主流研究中的发声,还要考虑与学校主体学科的融合,以及能否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等问题。社会学专业的合法性在工科大学的尺子丈量下变得极其脆弱,既要明确学校内学科定位,又要深化学科内涵,推进学科建设,在这种背景下,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会学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在社会科学领域。学者既可以进行理论探索,也可以开展经验研究和对策研究,社会科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尤其在经验和对策研究中,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既需要前沿基础理论,也需要数据分析技术,甚至需要跨学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社会学想要发展是需要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但不同的老师研究方向不同,有的研究方向不需要太多客观条件,但有的研究方向对学科发展的平台、环境、甚至学生素质都有所要求,在研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引进人才很困难,想要留住人才更困难,这也坚定了社会学系上下申请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信念。虽然当时工程社会学在很多方面有欠缺,但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平台,有平台才能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
但一级博士点的申请不是说申请就能申请的,工程社会学想要申请成功就必须要打造自己的独特品牌。工科大学的学校背景对社会学专业建设并非全无益处,抛开工科院校充足的研究经费,学校的优势学科、王牌专业会对社会学专业发展形成一种激励、促进的正向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工程社会学形成了与学校主体学科相融合的特色学科方向,例如军事社会学、海洋社会学、核风险的预警与防范等研究。打造了一套军事社会学译丛,了解美国和欧洲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持。除此之外,工程社会学一直关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省民政厅、人社厅、妇联、退役军人事务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合作。
工程社会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围绕“大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目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研究方向。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C-到第五轮学科评估的B-,在学界打响了工程社会学的品牌名号。
值此哈尔滨工程大学即将到来的七十周年校庆之际,社会学系师生也将继续坚持“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秉持“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续奋进,为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作者:柏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