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学校50周年校庆,刘居英老院长与学生亲切合影
刘居英老院长2009年最后一次回到学校,与谷焕民、刘志刚等同志合影
编者按:开国将军刘居英少小投身革命,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诸多重大历史关头,他奋勇当先,战斗在生死斗争第一线,并担任多个“第一任”职务。哈军工是刘居英院长一生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哈军工历史进程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为哈军工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居英老院长曾对哈军工校友谈起:“1954年初,我从朝鲜战场回来,就分配到军工工作,直到1972年我离开军工大院,一共是18年。我经历了军工从创业到分建的全过程,怎能不怀念军工,不想念军工,不想念军工的战友呢?”老院长对哈军工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离开学校,他依然牵挂着发展建设。听闻老院长离世,学校里曾经与老院长共事的老同志们题诗作画,表达思念之情,师生员工也向本报投来文章作品,抒发纪念之意。本期我们摘选老院长在哈军工时期的部分图片和师生作品,缅怀逝去的先辈,激励广大的师生,发扬哈军工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建设砥砺前行。
刘居英老院长2015年12月6日溘然长逝的消息传来,举校哀痛。这位世纪老人,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化身,闪耀着他的思想光辉的哈军工精神,也早已融入我们这所大学的文化基因之中。我们忘不了,刘居英在校的18年间,作为哈军工的副院长和第二任院长,他既是陈赓院长最得力的助手,又是贯彻、发扬陈赓院长办学思想最有力的继承者,为成就哈军工那些彪炳共和国史册的卓著功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忘不了,1985年至2009年的25年间,刘居英老院长离休以后只要有时间,年年都会回到军工大院,回到我们这所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持续不断给予学校关注、关心和关怀;我们忘不了,2003年校庆50周年,刘居英老院长亲临庆典,2013年校庆60周年,他通过视频,对我们的殷切期盼与嘱托。12月7日,曾经与刘居英院长共事过的学校离退休老同志,自发来到启航活动中心黄河厅,缅怀、追思刘居英老院长,回忆与老院长共同度过的难忘岁月。
辅佐陈赓最得力
1954年,在一次部、系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上,陈赓把刘居英介绍给大家:“这位就是中央给我们派来的副院长刘居英同志。”只要不开会,陈赓就带着刘居英到处转悠,一会儿和苏联顾问聊聊,一会儿看看老教授,不管见到谁,陈赓先把刘居英介绍给大家:“这是我们新来的刘副院长,在朝鲜跟美国人较量过的铁道司令!”刘居英来到哈军工后,身负重任,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遵循毛泽东主席给学员的《训词》精神,“以教学为中心”,成为陈赓的得力助手。
1954年7月中旬,调整后的《第一期教学计划》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通过,下发学院。在陈赓院长的领导下,主管全院教学工作的刘居英认真组织实施。9月下旬,出任我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赴京履新。虽然他仍兼任哈军工的院长和政委,但工作重心已转到北京,上级决定由刘居英主持学院的全面日常工作。
老同志肖荣端对刘居英院长最深刻的印象是1957年,他在哈军工刚建成的俱乐部为新生们作的一次报告。刘居英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哈军工人才培养的四个目标:一是培养军事指挥部队的技术指挥员;二是国防工业工厂的军代表;三是国防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四是各兵种院校的教师。由此形成一套国防现代化精英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从中不难看出,今天我们建设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与之是一脉相承的。
肖老回忆到,当时39岁的刘居英院长风华正茂,他身形高大、浓眉大眼,穿一身威武、整洁的少将军服,学生们把他当成偶像围着他问问题,他都一一亲切、耐心地解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以后,为贯彻实施中央军委和陈赓院长“尖端集中、 常规分散”的学科建设思想方针,以刘居英副院长为首的当时哈军工院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军事科技发展的前沿脉络,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计算机学科,将其从电子工程系中独立出来集中发展,为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计算机系发展成为今天国防科大的王牌专业。“刘院长抓教学与科研,抓得很到位。”哈军工时期被称为“谭电源”的老同志谭信说,“当时的尖端技术,导弹、计算机等几个新兴的科研方向发展得很快,这与刘院长的英明决策是分不开的。”新中国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441B”在研制时,刘院长提出了要求,要赶超国际水平。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这些21、22岁刚留校任教的年轻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计算机的研制上。刘院长经常来视察,与我们共享科研每一步取得进展的喜悦。” “441B”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为后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和今天的“天河”世界超级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两弹一艇”挑重担
“我们要搞两弹一艇——原子弹、导弹、核潜艇,奔这个目标下来了。教学力量减少了,任务全是新的,有的根本都没门儿,原子弹谁知道,谁也没见过,哪本杂志、书上都不写。我们就通过各种关系搜集资料,一点一点的。那些老教授来研究,开会、讨论,先学习,后编书,这么训练。”这是刘居英老院长在2005年接受凤凰中文台《口述历史》的采访中,回忆哈军工参与研制“两弹一艇”的难忘经历。
当时,刘居英曾用一句话激励哈军工的科研人员:能不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哈军工存亡在此一举。既没见过原子弹,也不懂原子弹研制原理的老教授周祖同听后直出汗,到处搜集英、德等国各种相关杂志上的资料,搞研究搞得“累得趴地下”“还有很多教员都这样干。”
“第一颗原子弹押送、挂起、发射,是我们的学生;第一颗人造卫星,指挥、制造、发射,是我们的学生;洲际导弹,也是我们的学生。”当时哈军工学生整个班级地被派往导弹发射基地。“在渺无人烟的马兰,我们一个系的一半,100多人派了过去参加研制,一窝端去了原子弹生产工厂,加上自己的知识,加上哈军工精神,艰苦奋斗,有的人搞了三、四十年哪!”哈军工为国防现代化培养的人才形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刘居英老院长言至于此,难掩欣慰和自豪。
老同志们在座谈中说,刘居英院长在哈军工期间,励精图治、潜心办学,狠抓教学与科研,积极推动新学科、尖端专业的发展建设;潜心探索国防科技教育的规律,提出“抓班风”等一系列“哈军工”独特的办学理念,坚持从严治校,在教师和学员中倡导“严谨、严密、严格”的三严作风。从1958年起,学院每年向国家和军队输送大批又红又专的合格毕业生。学校毕业生迅速成为新中国研制中程导弹、运载火箭、核潜艇、主战坦克等现代化军事装备的中坚力量。哈军工产生了填补我国材料空白的铁淦氧磁体材料、我国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 “共和国第一”,奠定了哈军工在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记录了刘居英在科研工作中对哈军工做出的决策性贡献。
1966年4月,“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文革开始后,黑龙江省委派工作组进入学院,刘居英被打倒,经历了戴高帽、涂黑脸,耳孔、鼻孔灌钢笔水的折磨,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抗住了各种迫害。
在追思座谈会上,老同志们说,刘居英老院长既是我们德高望重的领导,又是良师益友。他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事业,身经百战,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是抗美援朝的功臣。特别在“哈军工”的岁月,他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国家和军工培养了大批人才。老院长非凡的工作能力,来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使命感,来源于长期的工作历练。他密切联系群众,清正廉洁的作风和高尚品格,与“哈军工”精神同在,激励和熏陶着我们每个人成长。
念兹在兹怀深情
2013年,校庆60周年,由于重病,刘居英老院长未能亲赴典礼现场,仍然通过视频向学校送来祝福:“今年是哈军工创办60周年,各地都准备庆祝活动来纪念。我已经96岁了,不能到会亲自参加。我谨祝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工作进步、阖家欢乐。祝愿各地校友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发扬哈军工的奋斗精神,为强军兴国再立新功。”刘居英院长离开学校4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牵挂、关心学校的发展。
老同志董万发回忆说,2003年,86岁高龄的刘居英老院长在校庆50周年典礼上,作了长达50分钟的脱稿讲话,满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天,青年学生们簇拥着老院长的合影,后来一直挂在他的家中。
1985年,刘居英院长离休以后,只要有时间,每年都会回学校看看。2000年以后,老人年纪大了,才改为2年回学校一次。2009年8月,老院长当时已身患重病,却仍旧坐着轮椅回学校参观新落成的图书馆,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校园。在离开的时候,他长久地回望着校园。董老说:“他是真的留恋学校,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对学生和老师更是关怀备至”。
有位老同志在座谈中谈起刘居英老院长对学生的爱护。有一次,一位学生踢球跌破了脑袋。刘居英得知这件事,下令重新整修军工操场,让人用拖拉机把操场全部翻开,把当年建校之初埋在里面的碎石和砖头全都找出来,保证学生们在运动时的安全。“他对学生是很宠爱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生们感觉在哈军工的生活就像是天堂,教师都吃不上肉,学生却能吃到。”
在老同志们眼中,刘居英院长性格外向、活跃、幽默,爱好广泛,会开汽车和火车。得知刘居英老院长去世的消息,很多老同志不敢相信是真的。“我们以为他可以活过100岁,真是可惜。”“他是那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无论是清洁工、厨师师傅,还是任何一个普通的老师、学生、工作人员,他都能开玩笑、拉家常。”很多招待所的工作人员都与刘居英院长一起合过影。“创基业,鞠躬尽瘁,英名顿青史;训后辈,赤胆忠心,精神万世存。”是肖荣端在陈赓院长去世时写的挽联,他说要把这副挽联同样送给刘居英院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院长之风,山高水长。”刘居英院长将与哈军工精神同在,哈军工学子和传人们将永远深深怀念这位具有传奇经历和独特人格魅力的老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