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的郝燕玲老师
王承文与郝燕玲、孙枫合影
85-411班校友、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王承文:
2017年5月12日,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王承文来校调研。当他来到惯性测试中心参观时,远远地便看到了实验室里熟悉的面孔。王承文大步上前,激动地握住了人群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的手,亲切地攀谈起来:“在这遇见您,真好!您最近工作忙吗?您看起来还是那么精神矍铄……”这位老人便是我校导航所的创始人,我国海洋运载器组合导航系统开创者之一的郝燕玲教授。
王承文是我校85级校友,89年参加工作,后又考取我校工程硕士、管理学博士。读硕士期间,王承文就在郝燕玲老师创办的导航所学习。郝老师无论在学习、生活上都给予王承文无微不至的关怀,至今师生间还保持着亲密地联系。当王承文准备前往下一站继续参观时,他主动要求与难得一见的恩师合影留念并叮嘱到:“您要保重身体,有机会我常回来看您,也请您来北京看看。”
(摘自2017年6月22日《工学周报》2118期1版文章《心中的太阳》)
哈工程校长助理、智能学院院长赵玉新:
2001年,赵玉新获得保研资格,并留在407教研室工作。在恩师郝燕玲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旅。
“郝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我影响最大。”刚参加工作时,郝老师带着21岁的赵玉新到北京出差,每天都要去3、4家单位调研,行程安排得非常满,工作完成后,就立刻抓紧时间赶回学校。当时,郝老师已经年近六十,却坚持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
除却敬业精神,贯穿郝老师整个科研生涯的“学以致用”理念,同样让赵玉新印象深刻。身在一个强调工程应用理念的实验室,他们开展的科研工作,最后都会形成相应的装备,实实在在应用于各类舰船上。这些实实在在的应用,是整个实验室的发展动力,也是郝老师一生努力的目标,如今,更是毫无疑问地成为赵玉新为之奋斗的方向。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在郝老师的影响下,赵玉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摘自2014年10月24日工学周报2018期2版文章《追梦科研向海防——记青年学术骨干赵玉新》)
龙江工程师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程建华:
22年前,我怀着兴奋与忐忑的心情来到北国求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在校一学就是10年,留校工作至今也有15年了。学校老一辈学者们严谨求实的育人风范培育了我们,学校服务国防、以忠诚为灵魂的校园文化塑造了我们,学校坚守特色、在“三海一核”领域形成的核心实力成就了我们。
有胸怀,就会有远大格局。老师胸怀宽广境界高,教出的学生自然而然就容易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报国安邦,思考的科研方向自然而然就会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坚守“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国家需要就是我的方向”“解决海军亟需”,是我在攻读博士期间,导师郝燕玲教授科研过程中的口头禅。有了这样的胸怀与境界,为实现我国第一套舰艇光纤航姿设备研制,整个团队做到过年只放两天假;为顺利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团队在寒假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挑灯夜战,忘我工作。
(摘自2018年9月13日《工学周报》2159期3版文章《坚守“三个第一”价值追求 做新时代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