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真了一辈子,这个习惯改不掉啦”
——经管学院徐建中教授要和恩师刘希宋“算一笔账”
记者贾天添
(原载于《工学周报》2018年4月20日,2146期第1版)
我校终身荣誉教授刘希宋,是经济管理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原管理工程系主任,曾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工作者”“黑龙江省首届优秀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振兴教育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等荣誉。
刘希宋教授呕心沥血忙教学,严谨求实搞科研,励精图治建学科,赢得了学校的肯定、学界的认同、同事的尊敬,以及学生的敬仰。经管学院徐建中教授作为刘希宋教授的学生和同事,在与其共处的40余年中,深深被其求真务实、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学管理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成本核算”,多年来,他心里一直在给恩师记着“一笔账”。
一笔“严师出高徒”的账
1990年,徐建中师从刘希宋教授读硕士。时至今日,他仍对导师修改论文的“鬼斧神工”之力记忆犹新。
“刘老师每次看一篇论文,都会对结构、体系、模型、论点、论据严格把关,给你找出‘软肋’。她看论文不是翻阅或者浏览,而是逐字逐句地修改,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也不放过。第一次拿到老师修改的论文时,我大吃一惊,因为老师在修改之处做的批注比我写的内容还要多。有时候,一篇论文改了三四遍之后,我觉得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不愿再改了,但是按照老师的意见修改后,论文水平确实还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习惯,刘希宋教授坚持了几十年,徐建中不禁为她算了一笔账,“您这么细致地修改论文,太耗费时间和精力,您还有那么多重要工作要做呢,再说,您都多大年纪啦?”可刘希宋教授总是说:“我认真了一辈子,这个习惯改不掉啦,累点儿就累点儿吧。我不能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
这笔“严师出高徒”的账,刘希宋教授“赚”了。她以“老师交给学生的不是面包,而是猎枪”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收获了满园桃李。从教40余年,刘希宋教授指导博士生61人、博士后17人、硕士生110人。其中,33人担任正教授(研究员),19人担任博士生导师,20余人在企业、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担任领导骨干。这些学生牢记恩师的言传身教,继承和发扬了刘教授严谨治学的作风,被很多用人单位评价为有“免检合格证”的“名牌产品”。
一笔“专啃硬骨头”的账
“刘教授不仅是个认真的老师,更是一个认真的专家学者”。关于做学问,徐建中也替老师记了一笔账。
刘希宋教授带领学生承担的《舰船报价系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贸工农一体化及政策研究》《国防工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国防基础重点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都是当时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有些年轻教师对刘希宋教授说:“这几个课题复杂,参考资料匮乏,有的课题经费少得连出差都不够。有些船厂的资料还涉密,咱们需要的信息都得手抄。这样的课题,咱们还做吗?”刘希宋教授却说:“做学问要认真,要知难而上。做好这些课题,是我们的责任,更是难逢的机遇,咱们要敢啃硬骨头”。
这笔“专啃硬骨头”的账,刘老师“赚”了。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大家一路披荆斩棘,圆满完成课题,获得了省社会科学基金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现在,师生们遇到再棘手的难题也敢于迎接挑战了,因为他们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困境,也收获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一笔“服务船舶和国防工业”的账
毛主席说,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徐建中说,刘老师的优点就是认真,缺点是太认真。
刘教授认为,面向船舶和国防工业搞科研,必须要“接地气”,敬畏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带领学生做课题,第一步就是调查研究,摸准船舶和国防工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环境,吸取和提炼第一线的专家、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智慧,开发“隐性知识”。在研究船舶工业的课题时,刘希宋教授亲自带领学生到上海、大连、武汉、广州、西安、昆明、重庆、青岛、深圳等地区的船舶公司、企业、科研院所40余家单位调研,她求真务实的精神使接待调研的同志深受感动。《军品价格改革和报价模型研究》课题组到江南船厂调研时,该厂总经济师看了调研提纲,幽默地说;“刘教授出了21道题考我们来了,很有难度,不好好准备还真答不上啊!”
刘希宋教授曾说过:“面向船舶和国防工业,是我们搞科研的特色”。这笔“服务船舶和国防工业”的账,刘教授“赚”了。20余年来,她在被称之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中起步,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先后主持完成了15项船舶工业管理和国防工业管理的课题,取得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多项成果开国内先河。其中,4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成果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船舶工业科技、财务、军工等管理部门和企业,得到应用单位和业界权威专家的赞誉,由此,刘希宋教授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管理研究的知名专家。
一笔“学科从无到有”的账
只有技术和管理两个“轮子”同时驱动,才能够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的现代化。回望历史,1985年,在企业管理教研室和系统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学校成立管理工程系,时任哈船院院长的邓三瑞教授亲自兼任系主任,刘希宋教授担任党总支书记。随后,刘希宋教授被任命为管理工程系主任,带领全系教职员工艰苦创业,开拓了我校管理工程专业建设的新局面。
徐建中参与了管理工程系筹建的全过程,“1985年,管理工程专业在72号楼迎接第一批专修科学员。当时,刘老师带着我们给学生搬床、收拾屋子,没有人考虑报酬,也没有人有一丁点儿怨言。刘老师就像一杆旗子,就是一个榜样,苦活儿累活儿什么都干。甚至很多男同志都做不成的事儿,她都做到了。”
师资招募、教师培训和进修、专业设置与申报、教学计划的制订、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招生、学科发展建设的总体筹划……刘希宋教授带领大家艰苦奋斗办专业,刻苦进修为教学,联合攻关搞科研,内引外联增实力。历经13年,管理工程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本科和专科专业5个、硕士点2个,并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我校管理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建立,是学校向以工为主,理、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中取得的新成就。徐建中说:“这笔账,是学科建设的大账,肯定是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立,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MBA的开办奠定了基础。”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刘希宋教授带出了一支多学科、年龄结构合理、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教学科研梯队。1996年,为了表彰刘希宋教授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学校授予其“学科建设特等奖”。
一笔“个人与集体”的账
“我都认真了一辈子了,这个习惯改不掉啦”——这是刘希宋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可她却总是“马列主义尖儿朝外”。对自己的事儿,她经常不认真。
有段时间,刘希宋教授患了严重的肩周炎,好不容易托人联系好了北京的医院和大夫,她却因为要和船舶总公司财务局的人谈项目合作的事儿,硬是把车票给退了。“双方见面握手时,刘老师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徐建中感叹不已,“她经常答应我们要早点儿休息,但几乎从来没做到”。
春蚕不言劳作苦,收获何须问秋风。这笔“个人与集体”的账,算也算不完。刘希宋教授“亏”了,她亏待的是自己。可她却说:“这一辈子,能为国家做些事情、培养些人才,我觉得很幸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刘希宋教授不愧是经济管理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她不懈追求“认真”二字,把自己的一生经营成了一笔“滚雪球”式“持续盈利”的账,“赚”来了满园桃李芬芳、科研成果丰硕、学科蓬勃发展。其“眼底山河,胸中事业”的开拓和奉献精神,以及潜心治学、倾心育人的师者风范,都是让学生获益终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