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元老的报国情怀
——记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
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成员合影(左六张述祖)
弹道专家张述祖是协助陈赓创建哈军工的众多高级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一生都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信念,他的人生历程正是一代爱国知识分子追求与奋斗历程的剪影。
一心“科学报国”的留德博士
张述祖早年公费留学德国,师从两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普朗克教授和纳恩斯特教授。当时,日寇强占我国东三省,消息传到德国,张述祖深感科学落后是我国国力赢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军事科学不发达。深受“读书救国”思想影响的他决意改学军事科学,以便将来回国能为国家大量培养军事技术人才。于是,他进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程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弹道学家克朗兹教授,研究弹道学。
认准“科学救国”的大目标,张述祖如饥似渴地钻研国防工业技术。他经常去旁听有关装甲、海军和空军的技术课程,一些专为德国军官开设而不准外国人旁听的课,如枪炮制造、弹药、坦克等,他也都请德国教员私下教授。他白天跑兵工厂实习,掌握国防工业的实际知识,晚上经常整理实习笔记到深夜。工作之余,张述祖曾为德国兵工厂解决若干生产技术问题。他的研究论文《几个重要外弹道解法计算精度的研究比较》收入克朗兹1936年出版的专著《弹道学——补充本》之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张述祖决心回国参加抗战,他中断了研究课题,先去英国参观飞机发动机厂,然后绕道法国、意大利,由威尼斯乘船漂洋过海抵达香港,再换船去广州。1938年,张述祖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在重庆期间,张述祖受聘于兵工大学。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尽量多开一些课程,倾力培养国防技术人才,以求为振兴国防尽力。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做出重要贡献的谢光选院士,化学家郭燮贤院士和弹道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浦发教授,鲍廷钰教授等兵工专家,均师从张述祖先生。之后他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工程物理学。
投身新中国建设
上海解放后,上海军管会希望社会各方面人才都来支持新中国恢复经济建设。因为张述祖在兵工界德高望重,1949年5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干部祝榆生和许哨子参谋来到提篮桥海门路拜访张述祖,希望他能把留在上海的兵工专家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张述祖当即表示义不容辞,“已向军管会起草了一份报告,广泛联络朋友,一齐努力,早点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随后,在张述祖家召开了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兵工专家依次写下自己的姓名和工作性质。这次会议就是“海门路会议”,它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决心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恳谈会,与会的人后来大多是哈军工的第一批老教师。
1949年9月下旬,张述祖等人到南京军政大学报到,最早报到的13位高级知识分子是:张述祖、马明德、任新民、赵子立、沈正功、张禄康、鲍廷钰、钟以文、张宇建、何乃民、岳吉力毅、周祖同、金家骏。后来又增加了朱正、何承坚等人。华东军大为这些研究人员成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室,不久,研究室又归属华东军区司令部领导。研究室成立了火箭、车辆、化学及无线电控制4个组。1950年春天,研究室的八个课题同时展开,例如:任新民、鲍廷钰负责的“用火箭发动机来推动鱼雷”,沈正功、周祖同负责的“炸药船爆破敌海防工事”,马明德负责的“惯性动力鱼雷”,赵子立、金家骏、许哨子等负责的“102火箭弹爆炸原因研究”等。
一些从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在玄武湖畔钻研火箭发动机原理,在中华门外的金陵兵工厂里自己动手装配火箭发动机,这些兵工专家是新中国军事高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更是固体火箭工程的开路先锋,在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中,南京的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为部队解决了很多难题。例如,中国从苏联购买了“喀秋莎”火箭炮,但试射时发现哑炮现象,而前线急等着火箭炮上阵杀敌,迟误一天就意味着我们的战士多流血。中央军委知道华东军区有一批兵工专家,便急电粟裕,要求组织专家火速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张述祖带领同事和助手们,只用了一周多时间,就找到故障的原因,同时提出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重新试射后,“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响震撼着大地。
哈军工第一任教科部部长
1952年9月1日,哈军工筹委会在北京恭俭胡同正式成立,陈赓宣布筹委会的领导班子:主任陈赓,副主任三人,重庆二高步校的副校长徐立行、志愿军三兵团副参谋长李懋之、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主任张述祖。张述祖成为陈赓的得力助手,主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许多教授的请调工作都是由张述祖列出,并整理这些人的专长和所在院校或单位。专业教授会成立后,张述祖兼任炮兵工程系弹道教授会主任。1961年,张述祖把建立数理力学班、培养青年老师的想法向刘居英院长做了汇报,学院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院教务部数理力学科主任。1963年年底,张述祖写成《导弹外航行学》一书。1972年10月23日,哈军工著名的弹道专家张述祖病逝。
张述祖教授1957年在整风运动中发言:“高级知识分子以感激和惭愧的心情从事工作,感激的是:在国民党时代忠心耿耿想拿出自己的知识和抱负,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岁月悠悠,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在腐败的政治下一事无成。全国解放了,共产党来了,土改完成,抗美援朝胜利,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在这光明的前途下,高级知识分子的激动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大家衷心感激共产党……惭愧的是:对解放无功……这是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老的知识分子,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要靠近组织,靠近党,努力工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