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船院管理工程系诞生前后的回忆
一、哈船院管理工程系的诞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船舶工业现代化,需要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两个轮子驱动。1983年船舶工业总公司教育局建议,在哈船院兴办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造船工业现代化培养经济管理人才。
同年12月,学院召开了第三次党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七年“建设为船舶工业、海洋开发、国防事业、省市建设服务的,在应用科学技术前沿具有影响的,有特色的,多学科性的全国重点大学”的办学规划。学院党委决定,以社科系为依托,筹建经济管理专业。1984年初,社科系成立企业管理教研室,并决定由时任社科系副主任的刘希宋同志兼任教研室主任,负责经济管理专业的筹建。在学院领导、教育部门及社科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招兵买马”,进行专业调研,选调教师并派出进修,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管理工程专业开始在社科系的母腹中孕育着。
1985年4月,学院决定,将社科系企业管理教研室和院直属系统工程研究室合并成立管理工程系,序号为九系,共有教职工30余人。而当时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只有10余人,可谓“七八个人十来条枪”。系下设经济管理、生产组织、技术经济、管理信息教研室和系统工程研究室。学院院长邓三瑞教授兼任系主任,刘希宋任系党总支书记(后改任系主任),张国华、王元超任系副主任。我当时是系办公室主任。管理工程系的成立,填补了自哈军工到哈船院没有管理专业的空白,使学院向多学科性全国重点大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发扬哈军工精神,大干快上
哈军工当年是在“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设备、四无教学经验”的四无条件下创建的。陈赓院长采取"三边"方针,即边建校舍边请教授边招生,以超常的速度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多兵种的军事技术最高学府。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哈军工人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大干快上的精神,激励着管理工程系的创业者们。他们也像哈军工人那样,边建设专业,边充实培养教师队伍,边招生。比起哈军工的创建,管理工程系的创办条件要好得多。但也面临着经费不足,办公条件差,师资队伍薄弱,缺乏教材和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学院当时经费十分紧张,还是将外出调研及教师培训进修的经费给予了报销。但其他开办经费仍然短缺。在31号楼给了三个20平方米房间。记得当时开个会,因地方狭小,大家只能挤着站着。教师中,除了刘希宋、陈伟是管理专业的科班出身外,其它老教师如杨青基、张国华、梁静国、栗世源、付毓维、姜炳麟、向明华等,都是原哈军工毕业留校的非管理专业的教师。青年教师如趙金楼、唐志民、黄鲁成、方跃、李经伟、徐建忠、高歌等,都是哈船院77、78级工科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机关干部或辅导员。这些教师先后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管理专业进修,成为管理工程系的首批教师和教学骨干。后来大都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
迎着困难上,实现了当年招生。1985年,应中船总公司要求,开始举办总工程师培训班,并于当年九月举办企业管理专修班,招收了首届学生。专修班学员来自中船总公司系统各工厂、研究所和黑龙江省轻工业厅下属各企业的年轻干部,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年龄多数是20多岁,最大的40岁,共计61人,编两个班,K911和K912。学制2年,大专层次,为企业培养现代管理人才。
为迎接首届学员,全系总动员,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进行专业调研、制定教学计划、备课、准备教材、教室、寝室。暑假中,系领导身先士卒,同大家一起打扫教室、寝室。擦地板、抹玻璃。刘希宋同志当时已是近50岁的人了,她跟年轻人一样,冒着酷暑,挥汗如雨,往72号楼三楼搬桌椅、抬铁床,背床垫。虽然大家累得汗流浃背、满身灰尘,但心里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9月1日,我们欢天喜地迎来了九系第一届学生。我作为系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班主任。这批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学历、经历不同,年龄参差,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但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教师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因材施教。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同学,不厌其烦地进行答疑、吃小灶。管理上,加强思想工作和制度建设。两个学生班级都分别成立了党支部和团支部,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一帮一”活动。一位年纪较大的学员,因学习吃力,严重失眠,产生了退学的想法。我多次耐心地鼓励他,并让一位学习优秀的同学与他结成对子,使他顺利完成学业。回单位后被提拔为副厂长、厂长、地区分公司总经理。这批学生中,也有个别不毕业的。一名黑龙江的学员因考试作弊,多门课不及格,没有拿到毕业证。他跑到系办公室威胁说:要抱炸药包炸平31号楼,与我们同归于尽。我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你没拿到毕业证是你自己造成的,要报复的话,那就我们两个人到大操场一起拉响炸药包同归于尽!”他见我大义凛然,自知理亏,灰溜溜地走了。这批学员经过两年的严格要求、精心培养,成为中船总公司各单位企业管理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他们发展的起点。出现了几位大企业或研究所的领导干部、一批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中船总公司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经过85级专科的实践锻炼,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积累了管理经验。1987年,招收了第一届技术经济专业的本科生。
三、瞄准国内一流 勇攀高峰 硕果累累
哈军工刘居英院长曾高度概括了哈军工精神,他说:“哈军工精神是什么?哈军工精神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管理工程系的创业者们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哈军工的这种精神,急国家所急,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大干快上,不断开拓创新。管理工程系一成立,就瞄准国内一流,勇攀高峰。班子团结,相互支持,勇挑重担,以超常的速度发展,成为全国高校先进管理学院之一。管理工程系成立的当年,就招收了系统工程专业的研究生。1995年,建系仅十年就取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招生点。1996年,建立经济管理学院。1997年取得MBA试办权。2001年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招收第一届工程硕士。2005年取得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获MPA试办权,2009年获得EMBA试办权。2010年获得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两个工程硕士点。如今管理学院有教师100多人。其中教授30余人,副教授36人,博士化率达到92%。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经济学系、管理工程系、公共管理系等四个教学系和创新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科研成果颇丰。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获奖35项,专著38部。培养出市县级领导39人,大中企业领导54人,高校领导11人,和数千个可靠顶用的管理人才。由刘希宋同志开创的管理工程专业,经过几代领导班子的艰苦努力和全体教职工的拼搏奉献,已成长为我校举足轻重的二级学院,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先进管理学院。刘希宋同志当年播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它,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四、没有刘希宋,就没有管理工程系
这是我上个世纪90年代斗胆跟学院领导说过的一句话。这也是我作为与刘希宋同志共事多年,曾经参与管理工程系创办,并亲历管理工程系快速发展的见证者的肺腑之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经济管理专业在我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主要应归功于她的主要创始人刘希宋同志。
刘希宋同志志向远大,高瞻远瞩,开拓创新,运筹帷幄。善于识人用人,团结同志。她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才能。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她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忍不拔、坚强刚毅的性格。她具有公而忘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牺牲奉献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因此她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人格魅力。还有她在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和学术成就,决定了她经济管理系的奠基人的地位。
建系之初,面临重重困难,他舍弃家庭和个人利益,带领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一件件艰巨的任务。年近五十岁的女同志,却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风风火火、不知疲倦、呕心沥血。她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建系之初,她“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动员一批优秀教师来系工作,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她关心群众疾苦,登门走访,了解教职工的生活困难及要求,千方百计帮助一些青年教师解决两地分居、无住房等问题。为青年教师创造进修、上课、科研、晋升职称的机会。她是专家学者,更像是一位慈祥的大姐姐。她关心着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他们以信任和温暖,使他们安心工作。我们搭班子共事18年,我感谢她给予我的帮助,我们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解决经费不足,增加教师收入,稳定教师队伍,她想出了“以计划外养计划内”的办法。亲自跑中船总公司、省、市人事部门,争取到了办各种培训班、计划外大专班的机会。在学院继续教育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中船总公司总工程师培训班,为东安厂、省电力局举办硕士进修班。与省人事厅、轻工厅、市人事局和大庆、唐山、黑河等地人事局联合举办计划外(成人教育)大专班十多期。根据地方人才需要,培养工业外贸、企业管理、安全管理、计量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等人才,由学校颁发成人教育大专文凭。这些班的教学管理、安全、食宿等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她以管理专家的思路,对创收进行了合理安排。首先是与地方人事局分成,上交学校管理费。剩余的资金制定了公平公开透明的分配制度。优先补充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资金的不足。然后剩余部分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补贴。对办班有贡献的人给以重奖,对教师计划外课时按劳付酬,计划内课时适当补贴。领导班子成员没有特殊利益。此举大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条件,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稳定了教师队伍。同时给工作量严重不足的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走上讲台的机会,从而锻炼了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九系也以“有钱”出了名。有人反映九系不务正业。校领导也认为九系乱办班,特别是系主任刘希宋不务正业,让我这个总支书记管一管。我当时回答说:“没有刘希宋就没有管理系,刘希宋是有功的。”领导认为我说的不对,认为九系是学院的,又不是刘希宋的。我回答说:“九系办班一是解决了经费不足,促进了专业建设;二是提高教师收入,留住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三是锻炼了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是为地方培养急需的管理人才,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刘希宋是有功的。”领导就没再说什么。事后,刘希宋深有感触的说:“我们系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精诚团结才是九系成功的保证。”
五、刘希宋同志的卓越贡献得到多方肯定
刘希宋同志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她每次出差跑学位点,跑专业,都是住最便宜的宾馆,吃最便宜的饭菜。1995年,他带领几位同志去北京争取博士点,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教育部、中船总公司等部门,累的腿痛脚肿,仍坚持一跛一拐地走路,同志们劝她打个车吧,她说:“系里资金紧张,能省点就省点吧!”她为学科发展、科研工作经常出差在外,一次,他们在火车上度过了元旦。当她80多岁的老母重病卧床之际,她几次去南方出差都匆匆而去,匆匆而回,可谓“三过家门而不入”。老母病逝,她匆匆回家处理完丧事,马上又赶回武汉科研现场。因为那里还有一帮人等待她回去主持科研工作。每当谈及此事,刘希宋都深感内疚地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老母亲病重时未能尽儿女之孝。” 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公而私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动着同事们,深受大家爱戴。
刘希宋同志作为学术带头人,教学任务繁重,治学严谨,严格要求,使学生学有专长,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奖。1995年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共产党员。
刘希宋是管理工程专业科研工作的开创者。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开拓高端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开拓性的成果,为国家管理工程专业和造船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在省内外和中船总公司系统享誉很高的知名经济管理专家学者。她先后获得了经济管理学院首个国家科研基金;首个国家软科学科研项目;首个国家级金奖——国家社科基金金奖项目;首个国防科技二等奖;首个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个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从而带出一大批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成长为管理工程专业的青年专家。2010年,刘希宋荣获“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教授"称号。这是学校对她在学科建设上的卓越贡献的肯定和表彰。
讲述人:王守昌,1945年生,外语系退休教工,原哈船院外语系党总支书记